区七届人大七次会议材料之十七 桃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突破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当前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设“实力、活力、魅力”桃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十一五”时期是桃山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的各项部署,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拟定的各项工作目标。这五年,是建区以来经济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主要指标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34.4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3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87亿元,均比“十五”期末翻了两番;五年累计新上项目430个、投资额达到24.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结束了我区没有亿元项目的历史。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亿元,投资总量是“十五”时期的6倍,年均增长46%。2009年,在全省四煤城19个区中主要经济指标综合排名由第12位上升到第5位。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7.6%。
(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坚持“精一、强二、活三”工作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5:48.8:49.7。全区规模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户,与“十五”期末相比翻了一番;工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大关,增加值超过12亿元,年均增长60%和59%。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总产值实现9776万元,年均增长14.3%。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实现17.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1倍,年均增长25.5%。
(三)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举,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五年累计投资8000万元,新修城乡道路25.3公里,近郊和农村公路主干网基本形成;新增、改造供水管网13000延米,城乡供水范围内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比“十五”期末提高10个百分点。垃圾日处理能力由“十五”期末的100吨提高到400吨。绿化美化提档升级。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城区”、创建园林城区、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目标,坚持以绿治脏、以绿治乱、以绿治差和规划扩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拆楼建绿的思路,新建万宝荷花园、玫瑰园、垂钓园、松涛园、旭日园等精品节点和小型公园20余处。广泛开展群众性绿化美化活动,五年累计植树130万株(丛)。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卫保洁机制,清运冰雪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全市环卫联检联评始终名列前茅。扎实开展“三优”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城乡“六乱”得到有效治理。空气污染治理和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突破。
(四)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高度关注民生,坚持新增财力向农村、基层、困难群众和社会事业倾斜。五年来,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77%,累计发放低保金8103万元;城镇新增就业123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安置“4050”、残疾人、贫困大学生等公益性岗位1126人,将3000多名“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养老保险范畴,城乡居民医疗参保人数达到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9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210元,均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深入推进安居工程,通过沉陷区危房改造、棚户区治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工程,解决了4000余户居民的住房难问题。
(五)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市率先通过省级“双高普九”验收。按照“全市领先、全省当先、全国争先”的目标深入开展社区建设系列活动,五年累计投入3800余万元,社区软硬件建设达到全省一流水平,被评为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十一五”终期评估。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被评为省级卫生标兵区。逐步推进地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积极稳妥开展矿井资源整合工作,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消防、森防、防汛、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食品卫生等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开展“平安桃山”创建活动,被评为国家级“平安区”。积极开展领导大接访、群众工作接待日等活动,群众合理诉求基本得到妥善解决。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完善发展思路,确定了各个阶段符合区情实际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紧紧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全力做好城市建设管理、安全稳定、社会事业等各项工作;始终坚持百姓利益无小事,投入大量资金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了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始终坚持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秉承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在创新中有所作为,形成了变化大、速度快、面貌新、民心顺的发展局面。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正确坚强的领导,得益于五年来连续几任领导班子的辛勤付出,得益于驻区企业、中省市直单位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更得益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戮力同心和真抓实干。
二、“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桃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将处于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正确分析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对于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意义重大。
(一)有利条件和机遇。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升级,我省全面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实施,我市进一步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进程,特别是随着我市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政策、体制与资本的叠加效应将逐步释放,我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在扩大内需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投资的拉动效应也不会减弱,将为我区推进经济转型提供重大机遇。
——我区的区位优势为发展以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为主体的低碳经济带来了有利契机,为今后依托自主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加快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一批新建重点项目将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将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欲望。
(二)不利因素和挑战。
——工业经济对煤炭仍然有较强依赖性。“十二五”时期,改变非煤接续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基本态势,增强其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资源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十二五”时期,我区将面临能源、土地等资源长期偏紧的严峻态势,经济转型的任务更加艰巨。
——周边区县竞相发展的形势逼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给我区在全省四煤城19个区的横向比拼中带来更大的压力。
——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城区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城乡群众就业、就医、就学、出行、住房等社会保障欠账较多。随着矿井关闭、棚户区改造、土地修编等工作的推进,信访稳定的压力不断加大,和谐社会建设仍将面临很多突出矛盾。
三、“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求突破,坚持“三个发展”不动摇,坚持“两个率先”不松劲,突出快上大上上大项目,突出改善民生,着力发展非煤接续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保持安全稳定,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构建宜居、宜商、宜业、宜乐的“实力、活力、魅力”新桃山。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大上项目。把上项目作为转型发展、提升实力、壮大财力的总抓手。通过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加强服务不断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2.坚持转型发展。既要做足做活煤炭资源优势文章,夯实发展根基,又要放眼长远,推进经济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发展模式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以环境换发展”向“以环境促发展”转变,由“以量为基础”向“以质和量并重为核心”转变。
3.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增加人民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放在重要位置,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统筹协调。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充分考虑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在大上项目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接续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在发挥煤炭资源优势的同时充分考虑非煤接续产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在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同时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确保我们的发展是有质量、有后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5.坚持生态和谐。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优化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8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亿元。
结构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原煤产量稳定在180万吨,煤炭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非煤接续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础上再降低2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三二一”产业结构。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绿化覆盖率、道路硬化率、路灯安装率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更加规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布局更加合理。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教育资源更加优化,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更加健全,城乡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设施健全,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以煤矿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持续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四、“十二五”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
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构建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加工制造业为先导,第三产业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内资与外资并重,“煤”与“非煤接续产业”并举,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在总量上再造一个桃山区。
——巩固提高煤炭产业。推进原煤生产企业集团化发展,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稳定原煤产量在180万吨以上。加大洗煤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提高原煤入洗率和精煤回收率。鼓励与原煤生产企业合作、引进外地煤源,确保洗煤企业满负荷生产;引进新技术,选上一批生物质型煤项目;支持煤化工企业扩大产能、拉长链条。积极引导涉煤企业投资非煤领域。
——做优非煤接续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构建以废旧物资收集、分类、加工为体系的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产业,以粮食、蔬菜、饮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太阳能、新型材料为重点的高新科技产业,以体育用品、动漫为基本内容的体育文化产业,以矿山配件为主体的机械加工营销产业,以家具、工艺品为特色的木制品加工产业等6个非煤产业体系。
——加快园区建设。遵循“建设重大项目、壮大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建园区、上项目、抓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注重区域功能定位,推进重点功能区与城市中心区适当区分。以308省道、七桦路等为依托,打造非煤接续产业带,重点建设汽车贸易加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轻工产业、木制品加工、现代物流、白钢铁艺加工等六个工业园区,促进重点功能区产业聚集和经济发展。依托沉陷、棚改腾空区,解决部分项目用地难问题。依托七煤集团闲置资产,构建区企合作新格局。依托市经济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15年,力争规模上工业企业达到40家。
——打造第三产业聚集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原则,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贸流通、社区服务、房地产、休闲旅游、健身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物联网、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信息咨询、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外包服务业,强化商务中介服务,发展总部经济。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传统服务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二)实施城市功能提升战略。
确定“3+2+1”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即“改造老城区、拓展新城区、提升主城区,开发两个近郊滨水景区,建设万宝河流域景观带”,注重打造城市特色。始终把城市建设当作经济工作来抓,通过实施“四大工程”,不断提升城市的产业服务能力、人口集聚能力、创新发展能力、文化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打造“宜居、宜商、宜业、宜乐”的国家园林城市示范区。
——实施精品绿化工程。按照“栽树种花建园林”的思路,坚持城乡同步推进,采取规划启动、精品带动、机制促动的举措,实施城区增绿扩绿计划,引绿入城,以绿兴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大做建绿、增绿、补绿、护绿文章,形成以广场公园景区为靓点,以街道绿化为框架,以住宅小区、单位庭院绿化为基础的绿化格局。注重将绿化美化与休闲健身、雕塑景观有机搭配,增添城市文化底蕴。全面完成以308省道为重点的道路绿化,以万宝湖、桃山湖滨水景区为重点的精品景观绿化工程,以海天B区为重点的小区绿化工程,以风雅园、松河园为重点的节点绿化工程。
——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工程。按照“修山治湖整河”、“修路改水建厕”的思路,以提升城市形象为切入点,改造部分旧小区;对冬雪路、广平街等道路进行亮化,推进各单位楼体亮化工程;以满足群众日常生活为着力点,对秀峰路、松涛路南段、沿河街西段等道路进行硬化,对东进街、大同街、大明街进行改造,完成老六闾街、安顺街排水和桃山六井、步行街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配合市政府完成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场二期改扩建、万宝河流域治理等工程。
——实施城市管理提质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引入市场化管理模式,形成建管结合的新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清运冰雪机制,提高环卫保洁工作机械化、科学化、规范化作业水平。探索实施“数字化、精细化、人性化”城市管理模式,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六乱”整治,打造“三优”文明城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节能降耗监测监控,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严格控制空气和噪声污染。
——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按照“统筹规划、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商业开发的途经,将万宝村作为整村改造的试点村进行推进。争取上级支持,抢抓棚户区改造、新客站建设等机遇,逐步解决城中村改造难题。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城市化目标。
(三)实施惠民保障战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巩固基础教育成果。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新建一所公办示范幼儿园,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进程。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加强教师培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行小班额和个性化教学。到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就业和创业培训,支持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鼓励创办小型企业。积极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基本解决困难家庭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问题。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并逐步推开。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及时做好关闭破产企业新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抓好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等各项工作,促进救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协同发展。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健身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加强村、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急机制,提高城市紧急应对能力。加大“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诚信社会宣传和教育力度,打造“诚信桃山”。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强安全监管执法,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方面的源头治理和监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化解信访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发展老龄事业,重视关心老龄人群。发展妇女儿童和青少年事业,依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水平,为其平等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增强社会自治功能,消除社会管理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城市文化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四)实施社区提档战略。
结合城中村改造,加快农村社区化管理进程。加大投入,将6个村全部建成标准化城市社区,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加快数字化社区建设,实现现代化管理、网络化服务。强化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全区所有社区建立规范化的一站式服务大厅,提升硬件档次,统一服务标准,明确服务项目,公开办事程序,建立多位一体的“一条龙”运行机制。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广泛开展居家养老等无偿、低偿服务项目,实现社区服务“零距离”。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待遇,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组织驻区单位、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建设美好家园的能力。发展社区经济,提高社区自我造血功能。巩固国家和谐社区示范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创建成果,扩大创建面,争取再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示范作用明显的品牌社区。
五、保障措施
实施“十二五”规划,必须加强政府引导,调动全区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从制度创新、政策措施、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切实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一)完善规划体系。
本《规划》是我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各街镇、各部门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街镇规划、专项规划,并在年度工作中予以落实。健全规划实施机制,解决重制定、轻落实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二)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各单位、各部门要在落实总体规划过程中,加强对本规划确定的重大改革、重大决策、重点工程和重点指标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建立完善规划实施评估修订机制。
《规划》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具有法律效力。要创新规划实施机制,保证规划实施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保障规划任务的落实和预期目标的实现。《规划》提出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预见的因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区政府将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提交区人代会审议批准实施。
(四)坚持对外开放。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建立吸引外资、促进外贸、“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承接境内外产业、资金、技术转移。
(五)强化项目支撑。
紧密结合规划目标,科学谋划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项目以及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公益性的重大工程,引进更多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三产项目,对“十二五”发展形成有力支撑,推进全区经济加速转型。
(六)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坚持区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协加强监督,政府全面抓好落实。搞好规划的宣传,统一全区干部群众思想,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全社会力量,全面抓好规划实施。
|